大隅良典在各个研究领域都很活跃,但是自从1988年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室起,他就开始将精力集中在囊泡内蛋白质的降解。这种囊泡与人类细胞的溶酶体相类似。相比人类的细胞,酵母细胞更容易研究,因此常被用做研究人类细胞的模型。特别是在鉴定参与复杂细胞通路的基因上,酵母细胞尤其有用。但是大隅良典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酵母细胞非常小,它们内部的结构在显微镜下很难被识别。他并不能确定酵母内是否发生了ag真人是什么自噬。大隅良典认为如果他打断这个过程,自噬小体应在囊泡内累积并在显微镜下可见。他在突变的酵母菌株中发现了充满没有被降解的自噬小体的囊泡,结果十分惊人。他的实验证明自噬在酵母中确实存在,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一种可以发现参与这一过程的基因的方法。
陈晓伟:实至名归,但却应该授予更多的科学家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晓伟接受《知识分子》采访时表示,细胞自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胞生物学过程,它在各种生物的发育、稳态平衡的保持过程中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它的失调也会导致一系列的疾病。 大隅良典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同时也是最早一批开始研究细胞自噬机理并且发现细胞自噬过程中调节基因的科学家。
陈晓伟还补充到,细胞自噬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不仅是大隅良典,还有另外几位科学家在细胞自噬领域的研究也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因此业内的一些人对于2016年的诺贝尔奖仅颁给大隅良典一位科学家还是有些惊讶的。
比如说还有两位科学家在这个领域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中一位是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Daniel Klionsky教授。1996年,Daniel Klionsky在研究蛋白从细胞质到溶酶体的定位过程中,发现这一过程和细胞自嗜用了同样的基因,进而发现了一系列调节autopahgy的基因。
另外还有一个女性科学家是来自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的Beth Levine教授,她可以说是最早将细胞自噬的过程与人类疾病联系起来的科学家,她发现了Beclin 1这个抑癌基因是通过调节细胞自噬的过程来实现其功能的。
上述这两位科学家在发现和研究细胞自噬过程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觉得这次是 a well deserved recognition, but could be more inclusive”,即此次诺贝尔奖授予大隅良典实至名归,但却有更多的科学家应该被奖励。
张宏:大隅良典得诺奖的一个理由